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从田间到餐桌,种子变身米饭,不仅要经历多个日夜交替,还体现了全产业链的功劳,涵盖农资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冷链物流等环节,也离不开资金、信息、服务等要素资源加持。农作物种收情况如何,决定了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下游企业的经营状况;同样,下游企业经营的好坏,也决定了上游农产品的价格和农民收入等。每个环节都可谓牵一发动全身,都关系着整个农业产业的发展。
一、何为产业链
产业链是产业价值实现和增值的根本途径,同时也体现了产业价值的分割。随着产业链的发展,产业价值由在不同部门间的分割转变为在不同产业链节点上的分割,产业链实现产业价值最大化。
2015年,第六产业的概念被越来越多人认识和接受。即把一二三产业相加或相乘,目的是鼓励农户进行多种经营,即不仅种植农作物(第一产业),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与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第三产业),以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为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开辟道路。第六产业的概念,一方面,指出了农业走向深加工、走向品牌化的必然方向,另一方面,也为国内农企的全产业链运作提供了可参考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标杆。
二、不同企业如何选择
作为一种经营模式,全产业链运作主要为了对上下游产业链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上下游的协同作战,打造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实现产业链环节的价值最大化和运营效率的提升是内在要求,本质是资源整合。
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认为,要经营好全产业链,每个产业链环节要实现价值的最大化,不是有思路就可以,还需要企业具备强大的资源和能力。资源的核心是钱,能力的核心是人才。发展产业链,要抓好两个“三品一标”,从产品的角度,要注重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推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书;另一个是在生产方式上要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如果企业自营全产业链,则意味着企业在基地建设、种植/养殖、农业科技、销售与管理等环节上,靠自身所拥有的人力、财力、物力,经营压力和投入风险则成倍放大,远不如靠整合产业链推动发展更加稳妥。
尤其对于那些资金实力弱小、自身能力不足的中小型农业企业,还需要对全产业链运作有更深的理解和充分的准备,否则打造的全产业链运作可能不会带来竞争优势,反而会变成企业经营的桎梏。
现在的很多农业企业既没有独特的品类(知名产区优势),没有雄厚的资本,没有强势的品牌,没有精干的团队,也没有成熟的渠道,靠有限的资金和社会关系,靠政府的政策性补贴,弄块地就开始做农业全产业链运作,这无异于一场不计成本的冒险。
对农业企业来讲,具备产业链某环节上的能力优势,对全产链的运作起到统领作用,对全产业链资源的整合起到聚合效应,否则不管是哪种方式的产业链整合,都只是一种简单的资源拼凑,产生不了更大的价值。
农业全产业链的概念是由中粮提出的,但是更多更好的发展经验应该走进那些更容易复制的民营企业。以新希望集团为例,回顾它的成长历程,我们对全产业链布局中“资金能力和产业优势”的重要性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1982—1987年,从专业户到专业工厂。1982年,始于刘氏四兄弟创立的“育新良种场”,1987年,成立“希望公司”。
1988—1992年,从专业工厂到专业集团。1990年,希望公司开始专注饲料产品的研发和生产,1992年成立希望集团,并通过新建、兼并和收购在全国各地布局建厂。
1993—1997年,从专业集团到多元化投资。1993年,刘永好参与发起和组建民生银行,在非农领域开始投资试水,同步集团主营业务发展强劲,位居中国饲料企业百强首位。1997年集团分支,刘永好挂帅新希望集团。
1998—2002年,从多元投资商到规模饲料提供商。1998年,四川新希望农业股份公司成立,同年3月在深交所上市,成为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民营企业。1999年,新希望开始海外战略布局,国内战略规划进一步推进,先后兴建近20家饲料厂,成为名副其实的饲料供应商。
2003—2007年,从饲料商到产业链运营商。2003年,新希望获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005年先后与山东六合、陕西石羊集团、山西大象集团、北京千喜鹤集团实现强强联合,组成中国最大的民营农牧企业,完成从育苗、饲料,到养殖、屠宰加工,再到消费终端的完整产业链布局。
2008年至今,从产业链运营商到农业产业协同服务商。新希望集团通过规模扩张和产业链的延伸,在饲料、肉禽加工等方面的销量已位居全球前列。但是,新希望抓住传统农业向现代规模化农业转型的契机,再次调整战略定位,向农业产业系统服务商转变。
三、产业链如何布局?
农业产业链建设是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产业支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使农业产业链组织从松散到紧密,从生产为主到销售为主,从单一到综合,从短到长,从小到大,从内到外。如何布局农业产业链?
不断拓展和延伸产业链
(1)产业链纵向延伸
从纵向角度使产业链向前向后延伸,并主要在农产品加工业上做文章,尽可能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实现价值增值。
(2)产业链横向延伸
从横向角度对每一环节进行拓宽,使得各个产业环节和产品功能得以扩充。农业生产不仅是获得农产品的过程,其间,利用现代化农业的生产性、观光性、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市场性,可以开发旅游观光农业,还可以作为农业教育基地、农业科研基地等。
(3)扩大产业链的厚度
即壮大农业产业链的规模,只有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链,才能产生出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铁丁老师认为,对于品牌管理人员来说,产品链的拓展、延伸,要注重与品牌的高效结合,把握好节奏,切忌盲目入局,否则容易导致品牌定位不清等问题。
推动农民进入产业链
构建农业产业链,目的之一是使农民不仅获得生产环节的效益,而且能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使农民真正得利。要不断进行组织创新,实施产业化经营,使农民不仅仅经营自产初级产品,而且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农产品深加工和大流通要求真正进入市场。这就需要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要通过科学技术知识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使其具备参与产业链的能力。
促进产业链协调顺畅
强化整链意识,使产业链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顺畅协调,降低交易费用,获得整链效益。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需要来整合和引导整个产业链的发展。积极推行订单农业,使农户与加工企业建立稳定的契约关系和利益共同体。尽量消除地方保护主义,避免人为割断产业链,将农产品生产流通纳入正规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采用多种形式发展农业产业链组织
由于我国各地的农业产业链组织的形成条件、市场发育程度、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形式必将以多种组织模式和发展类型同时并存。因此,构建农业产业链要因地制宜,因部门(行业)、产品而异,寻求最适合的组织形式。
四、打造全产业链品牌体系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在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下,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相对较弱,农业不强的一大体现就是缺乏农业全产业链意识,全产业链尚未被有效打通,各个环节各自为战,基本上处于分段治理阶段,要么出现重生产、轻加工现象,要么存在产出好东西,因仓储保鲜或冷链物流设备不足,卖不上好价钱的现象,断链之下,农产品附加值难以提高,品牌建设工作进展缓慢,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升。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铁丁老师认为,这个要求既精准指出了农业发展的痛点,也指明了产业兴旺的着力点。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不同企业要用全产业链开发的思维,抓住需求侧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将发展特色农业与农产品加工、现代化仓储物流等统筹布局、协同发展。
谈到产业链与品牌的关系,铁丁老师认为,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打造全方位、全产业链的农业品牌体系;注重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农业品牌战略规划,发挥好市场在品牌建设中的推动作用,大力培育经营主体,尤其是培育市场主体,构建品牌农产品新型产业链,加快促进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品牌化互动发展。
但大势之下,企业要量力而行,全产业链发展并不是所有企业的必答题。在企业自身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是采用资源整合的方式实现全产业链运作,还是通过自主经营的方式实现全产业链运作?是做强某项能力再去整合资源,还是有了土地资源再去建立竞争优势?是资源服务于能力,还是能力服务于资源?一定要考虑清楚,毕竟企业都不能仅为眼前利益而生存,生存与发展同行才是关键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