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主要包含哪些方面?如何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振兴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该如何解决?对此,思客连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
乡村振兴主要包含哪些方面?
张晓山:目前,在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乡村振兴主要还是要解决中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这样一些矛盾性问题。
乡村还有那些独特的潜力尚待挖掘?
张晓山: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最基本的一个职能是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现在国家提倡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在我看来,农业农村发展有两大独特优势。一是乡村的生态涵养,包括山水、林、田、湖、草、树等。对高质量发展而言,环境必须是可持续的、绿色的发展,所以生态涵养是乡村的一个主要功能。
另外一个功能是文化传承。乡村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承载了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历史积淀。可以这样说,中国文明是从乡村起步的。此外,这种文化传承还包含了乡村的正式与非正式的制度遗产,例如存在几千年的公序良俗、亲情宗族等,这些都是从乡村起源的。
所以说,乡村生态涵养和文化传承这两项独特的功能发挥好,把农耕文明的精华和现代文明的精华结合起来,我觉得非常重要。
如何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张晓山: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了很长一段篇幅,专门论述如何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事实上,这样一个抓手需要有相应的组织载体。
2月25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转为“国家乡村振兴局”,这既是无缝对接,也是平滑转型。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对脱贫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此外,对脱贫攻坚成果进行有效地监测跟踪,选择一些曾经的贫困县继续进行重点扶持等,这些都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方式。
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使脱贫攻坚的成果真正转化为覆盖整个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是阶段性的成果,乡村振兴是一个新的起点。
乡村振兴的人才短缺问题该如何解决?
张晓山: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在我看来这是恰逢其时。
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做到可持续,还是需要本土化人才,激发内生动力,因此人才培养是极重要的。
在我看来,外部的力量,例如社会帮扶服务、工作队、志愿者,这些能够对激发内生动力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促进作用和引导作用,但是他们不能代替本土化的人才。
本土人才最终要靠领头人。本土人才中那些能脱颖而出的,能够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在产业发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工作中证明自己的,这样的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希望所在。但人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培养人才方面,本土人才应该怎么学?跟谁学?在我看来,人才不可能凭空产生,关键是要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降低学习成本。
首先要发挥帮扶工作队和志愿者的作用,让本土人才的学习能够走捷径,不至于走弯路。
第二,可以向先期已探索成功的人学习取经,例如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等。他们是农业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第三,还有一种是跟社会企业、民企学习。这些企业有的会到农村帮扶,本土人才可以到这些企业工作,学习现代企业制度管理,这个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第四,那些已经发展起来的“棚二代”“农二代”“果二代”等,借助老一辈打下的比较好的基础,进一步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发展,这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虽然从整个农村来看,年轻人在农村的人数并不多,但是他们代表了乡村振兴的一种驱动力。真正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人才一旦选择农村发展,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利用技术服务、产品的信息服务、金融支持服务等,为这些本土人才提供一个使他们能够创业、能够发展、能够致富的环境。
如何进一步提升城镇化质量?
张晓山:乡村振兴和推动新型城镇化,两者是并行不悖的,在整个城乡融合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和城乡关系的背景下,两者有共同的历史使命,相互补充和完善。
新型城镇化涉及消除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涉及怎样使一部分转移出去的农村人口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在城市真正安家落户问题,所以要大力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把进城务工的劳动者作为文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者之一,给予他们相应的待遇和福利。
2016年,国家已经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分类,统一为居民户口,但关键是户口上附着的各种福利及社会保障。“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进城人口应该与原有的城市居民能同等享受社会福利,包括住房、医疗、养老、失业、子女入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