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重庆奉节既立下硬规矩,促进演出市场有序健康发展,也做好软服务,孵化有内涵、接地气的特色节目,鼓励有水平的演出团队参与送文化下乡。欢乐的小品、优美的舞蹈……这个小县城出现了越来越多有趣、有益、有观众的舞台,演出的红火,让这里的乡村生活更加精彩。
落日余晖还未散尽,重庆市奉节县公平镇车家社区广场已经热闹起来。附近的村民三五成群地往舞台边聚拢,等待着即将“送”到的文艺演出。
夜幕降临,聚光灯亮起,对着千余名观众,奉节汇爱演出队开始表演小品《无事酒》。节目演完,台下掌声阵阵,社区居民杨运兰感叹:“村里以前‘无事酒’成风,像个沉重的包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这个小品演得真生动。”
有趣、有益、有观众,这样的乡村舞台,近一年来在奉节越来越多。
编排特色节目,提高演出质量
过去,奉节的民间文艺市场并不尽如人意。许多演艺团队的节目或多或少存在低俗内容,“迎合”而非“引导”观众。而且大家往往从网上下载别人的节目照着排练,没有像样的编排,也没有地域特色。
改变始于去年5月。《奉节县规范和加强农村演出市场管理工作方案》《奉节县农村演出市场红黑名单管理办法》等文件相继出台,鼓励引导以展现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节目演出,促进当地演出市场健康发展,引导群众提高对文艺作品的审美品位。
奉节县文化馆化身免费的内容“孵化场”,专业老师结合当地特色,编排了丰富多彩的节目,免费教给各演出队。“专业老师为我们编排了10多个全新节目,既有内涵,也接地气,比我们过去演的精彩多了。”奉节县金鸿演出队总经理柯桂平点开手机里的视频,展示他们改编后的舞蹈《江山》。
有了规范管理和优质内容补给,全县100余个农村演艺团队实现了成长甚至蜕变,当地的乡村舞台有了更多精彩的节目。节目品质上去了,市场价格随之“水涨船高”。“以往一场演出的报价普遍在1000元左右,现在价格基本在2400元以上,和几年前完全不一样了。”柯桂平算起了账。
此外还有政府补贴。为了提高演出市场的节目质量,奉节加大了扶持力度,对按程序到县文化委、文化执法大队和乡镇(街道)文化站备案且节目内容符合审批要求的演出团体,给予每场演出50元的奖励,有100名以上的观众、反映良好的演出,再多补贴50元。“别看单场金额不多,团队一年如果演上100场甚至数百场,补贴金额少则几千元,多则能上万。”奉节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余刚介绍道,截至今年9月底,全县农村演艺团队备案演出已达6726场次。
鼓励剧团升级,推动文化下乡
“大家一定要记住,不许再整‘无事酒’。”《无事酒》中驻村干部的宣讲如同“话家常”一般。
为了进一步推动正规演艺团队的“提档升级”,奉节每年还要举行“农村演艺团队大比武”,给予优秀团队奖励并邀请其参加当地的春晚,营造“你追我赶”的氛围。“去年的大比武,我们分别拿下了杂技、歌唱第一名,外加一个舞蹈第三名,得了2.2万元奖金。”提起这个,重庆传惠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胡超很高兴。而表演舞狮的刘海龙则有点儿不服输:“莫得意,今年我们再战一场。”
如今,奉节将优秀剧团、优秀剧目纳入物联网管理,纳入政府采购范围,使更多市场主体能参与送文化下乡,丰富乡村文化的内容。“我们去年承担了公平镇21个村社的送文化进村活动,每场收入有2000元。”奉节汇爱演出队队长游秀平说。
“为了推动送文化下乡,市里每年的财政资金加上县里的配套资金,要花近170万元。”黄雄文介绍。但并非每个演出团体都有资格下乡,为了给乡村真正带去有水平的文艺演出,文化馆拉紧了审核这根弦。按照规定,只有所有演员拿到了培训证,演出团体才能办理演出许可证,再达到不低于15人的演出队伍规模后,才具备资格申请参加送文化下乡活动,这道门槛能敦促演出团队向上发展。“去年报名考培训证的演员,至今还有10多个没有通过考核。”黄雄文说。
有了资格也不能掉以轻心。“每一场文化下乡活动结束后,演出团队都需要和当地宣传委员和文化站工作人员确认,同时得到效果评价。”黄雄文说,这个打分,会计入年终评审总分值,一旦演出团队水平下降,就有可能被淘汰。
实时评价效果、严审演出资格,今年年初,奉节参与送文化下乡的团队由去年的33个缩减到了14个。“实际淘汰掉的只有3个团队,其余的团队是在市场的检验中,主动完成了资源整合、抱团发展。”黄雄文解释道。
政府加强服务,演出走到外地
“规范农村演出市场,受益的不仅仅是演出团体,政府也同时实现了‘减负’,这是一个双赢。”奉节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康轩说,县里进一步推动了从“管理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长期牵头负责送文化下乡的文化馆“松绑”了。以前,送文化下乡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文化馆自己排演节目,可馆里演员不够,只得从音乐协会、舞蹈协会等各个部门抽调文艺骨干临时组团,这样“拉人头”的方式让人力成本非常高。
文化馆的专业培训老师加上返聘人员,目前仅12人。但按照要求,全县每年要组织180场送文化进乡镇和1320场进村社的演出任务,任务太重,往往得分三四轮才能完成。“而且大伙儿只能用业余时间排练,水平也参差不齐。”说起过去,黄雄文直摇头。
现在,更多优秀的农村演艺团队加入了送文化下乡的队伍,文化馆的定位发生了转变,主要是做好“服务员”,严格审查入围团队的节目,保证演出质量。
“分身”有术,也就能自我“加码”了。“按照县里要求,今年上半年,我们增加了210场送文化进村社活动,重点宣传脱贫攻坚工作。”黄雄文说。
不仅如此,奉节县的几个演艺团队还表示,他们接到的县外演出邀请也越来越多了,“以前是请人来,现在是被人请”。走出奉节,他们在周边不少地方也演出了名声、站稳了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