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生态振兴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通过学习,我们深刻体会到,以生态振兴促进宜业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
就理论意义认识,乡村是生态文明的宝库,生态振兴体现在乡村的各个构成要素之中,不仅涵盖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以及景观保护与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等诸多方面,而且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相互渗透、交织、制约的影响。生态振兴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共生理念、敬畏自然的行为自觉、顺应自然的开发智慧。
就实践意义理解,生态振兴包括5个重要环节:
一是促进农业绿色发展。要因地制宜构建产地洁净的生产体系、产品优质的经营体系、产业高效的循环体系。要严格对生产中化肥农药实行减量提效替代使用,对作物秸秆、畜禽粪污、塑料薄膜进行回收处理与资源化循环利用;要遵循生态系统整体性与生物多样性规律,大力推行现代农业绿色生产方式,优化构建持续稳定并富有活力的农业生态体系,进而推动形成与农业绿色发展导向相一致、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乡村产业兴旺的新格局。
二是保护生态宜居环境。着力维护绿水青山、洁净土地、清新空气;精心打造丰富物产、美丽景观、田园风光,这些都是生态宜居的外部条件。通过生态振兴,既要体现在村落与院落两个生态循环的重要节点与能量交换场所的完整性,也要体现在乡村道路、水利条件、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更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三是优化整治乡村环境。要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3年行动计划,建立健全符合乡村实际、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包括乡村公共厕所合理布局与卫生管理等设施建设,同时要着力整治工业废弃物流向农村以及垃圾围村与污水排放等污染环境的突出问题。要因势利导采取梯次推进的方式,根据农村不同区位条件、乡村人口集聚程度、生产生活废弃物产生数量,实施有效转化与循环利用相结合,生态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集中处理与分散消纳相结合的先进工艺与技术模式,达到优化整治乡村环境的目的。
四是保护利用生态景观。绿色是乡村振兴与全面小康的底色。乡村振兴的目标就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其中农村美与农业强、农民富既互为前提,又互为目标。来自大自然的美味食材无疑是文明记忆与美食文化的载体,洁净而清新的生态空间与地理景观是人们向往、体验、回归大自然的好场所。
五是发展旅游观光产业。乡村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之外,还有着传统村落建筑与独特的民俗文化,再加上自然的山水格局与厚实的历史文化积淀,完全可以通过优化设计,将各类资源实施有效整合,将自然景观优势转化为旅游观光产业,力求将农业与乡村旅游、加工工业、文化体育、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具有历史文化底蕴与自然优美风光相衬托的特色村落集群,着力打造富有活力的健康养生旅游特色乡村,因地制宜发展休闲体验与旅游观光型的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美丽乡村建设。
我们要科学规划,创新机制;明确目标,连续实施;矢志不渝,砥砺前行;以卓有成效的生态振兴,助力全面小康与美丽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