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近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释放了新发展阶段持续重农强农的明确信号,发出了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动员令。
据悉,有关部门将抓紧研究出台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指导意见,积极谋划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的支持政策。专家表示,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在顶层设计上,围绕加快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深化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将加速成型,未来更多“三农”改革红利可期。
做好有效衔接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要做好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对记者表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差别很大,前者主要涉及一亿人脱贫问题,后者涉及九亿农民问题;前者涉及12.8万个贫困村,后者涉及57万个行政村;前者主要集中在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后者涉及全国2700多个县;前者主要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后者着重解决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又要开启现代化新征程。面对复杂的外部风险和挑战,更要把“三农”工作做好,发挥其“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
“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之后,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用乡村振兴的办法来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确保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跟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步伐。”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日前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
唐仁健指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五年过渡期,要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扶上马”再“送一程”。要明确脱贫攻坚期内各项政策延续调整优化的具体安排,加快健全完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体系,以及要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要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等。
近日召开的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强调,做好有效衔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第一位的任务,务必抓紧抓好。
会议要求,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执行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强化就业、产业、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等帮扶措施,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要扎实推进工作衔接,实现工作举措从脱贫攻坚逐步向乡村振兴转换,把脱贫县作为乡村振兴支持重点,完善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要扎实推进政策衔接,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优化完善帮扶政策,积极谋划乡村振兴新的支持政策。
加强顶层设计 推动政策创新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
从加快发展乡村产业,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到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从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做出了一系列部署。
郑风田表示,在未来的新发展格局中,农村是有巨大潜力的。过去我们重点是解决接近一亿人的贫困问题,未来的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它是一个全面振兴问题,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内容。
与此同时,各地也加大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力度,在顶层设计、乡村产业、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不断推动政策创新的深度、广度。
日前,全国首个省级乡村振兴标准体系建设五年规划——陕西省乡村振兴标准体系建设规划正式印发。该规划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构建了“产业振兴标准化体系”“生态振兴标准化体系”“文化振兴标准化体系”“人才振兴标准化体系”“组织振兴标准化体系”“乡村规划标准化体系”“考核评价标准化体系”等七个方面的标准体系规划。
李国祥表示,相比较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要求更高,包括产业、文化,也包括生态、组织等方方面面。其中,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要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距。要进一步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并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
破解发展关键瓶颈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目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人才稀缺,农村空壳化现象依然明显。这有着复杂的原因:一方面,农民大量向城市集中,许多年轻人从事非农工作,另一方面,农村种地收入不能提高,未能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这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未来要进一步打破城乡隔阂,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既要让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变成真正的市民,给乡村腾挪出更大的发展空间,也要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吸引更多的农民留在农村,通过人才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朱启臻说。
在李国祥看来,农业现代化,重要标志在于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的现代化,在于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要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在加快农业现代化中的积极推动作用,实施生物育种重大科技工程,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要将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有机地融合起来,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机械化和设施建设中,发展智慧农业。
“乡村振兴要解决的最核心的问题还是人、钱、地的问题,包括如何让更多进入城市的人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服务、如何吸引更多人才留在乡村、乡村振兴的钱从哪里来、农村的地怎么才能带来更大的增值收益等。总而言之,要促进人财物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郑风田说。
郑风田表示,过去几年,国家围绕乡村振兴出台了系列文件,涉及产业发展、城乡融合、乡村治理等。“随着2021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落地,预计还有很多更具体的文件将要出台。无论是村庄道路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农村村容村貌改善等,还是需要有更具体的支持政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