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着力“供”,提升天然气的供给能力。气源稳定是“气化乡村”的前提。一是做好农村管道燃气网络与区域管网的互联互通。区域管网的互联互通是实现天然气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供气安全的前提条件。我们在推进“气化乡村”过程中,首先要做好管网联通规划,区域内的管网要联通,同时区域间,比如省辖市与省辖市之间的管网要联通,与西气东输主干网、与沿海至我省的LNG主干管网等也要联通。二是依托城镇加强储气设施建设,建立气源储备机制。加快“气化乡村”,应该在乡镇所在地建设自己的储气设施,按照通用标准,保持3天的供气能力。三是考虑多气源供应。单气源虽然一次建设投资少,但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小,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气化乡村”不仅要解决居民及公共福利的生活、采暖用气,还要解决餐饮、商贸、中小企业等非居民用气。
(二)加快“通”,实施管道燃气“镇镇通”“村村通”工程。管道畅通是“气化乡村”的基础。从“十二五”以来,许多省份都开始加快推进管道燃气建设工作,从“十二五”的“县县通”,到“十三五”的“镇镇通”,再到“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的“村村通”,各省都在推进。目前,做得比较好的主要有四川、山东、浙江等省份。建议省委、省政府成立“气化乡村”工作组,负责全省村镇管道燃气建设工作的推进,统筹协调村镇管道燃气设施投资、建设、运营监管,建立月报和联席会议机制;制定管道燃气“镇镇通”“村村通”的行动计划、目标,助推“气化乡村”建设。同时,还要考虑管道建设融资问题,2018年以来,豫天在兰考、民权、郏县、台前等建设经验、融资模式的创新,下步在建设中大力推广。
(三)扩大“用”,降低生活成本。便捷用气是“气化乡村”的目的。“气化乡村”作为一项长期的民生工程,要尽可能提升用户一次通气点火率,目前比较关键是解决过高的取暖成本问题。从各地经验看,财政补贴是降成本的主要途径,但补贴政策既要考虑达到降成本的目的,又要考虑地方政策的承受能力。建议结合脱贫攻坚政策的延续、与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衔接,针对低收入群体、特殊群体,出台有针对性的补贴政策。
(四)稳定“价”,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燃气价格形成机制。价格稳定是“气化乡村”的关键。加强冬季取暖用气成本的核算,加快形成合理的定价方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普遍低于城市,随着“气化乡村”建设,天然气作为必备燃料,从城乡协调发展和缩小城乡居民差距的角度看,农村用气价格不应高于城市用气价格。因此,要建立完善清洁取暖长效支持机制,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燃气价格机制,能够让居民用得起清洁采暖,尤其是在天然气方面,进一步优化完善煤改气门站价格政策,灵活运用市场化交易机制,确保民生用气门站价格总体稳定。
(五)强化“管”,提升后续服务和安全监管水平。用气安全是“气化乡村”的保障。农村天然气的使用、运营、维护都与城市有很大的不同,调研报告中也提到目前仅有《城市燃气管理条例》,来推动“气化乡村”建设是不够的。因此,一方面,燃气企业要提升后续服务水平,积极采用5G、互联网等智能技术,加大智能监控力度,定期进行保养,组建稳定、固定的天然气维保、安全队伍,保障居民安全使用。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安全教育培训力度,依托村党支部、公益组织等力量,加强安全知识普及。
作者:高亚宾 河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