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游客您好
第三方账号登陆
首页 振兴顾问 查看文章

河北衡水市武强县周窝村:小村庄变身音乐小镇

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期:2020-11-10 14:16
阅读:1102 回复:0
走进河北衡水市武强县周窝村,人们多会忽略这个乡土味浓厚的名字,因为眼前满是“文艺范儿”:干净整洁的村道笔直通畅,路旁树木宛如绿廊,树荫下点缀着吉他、小提琴等乐器造型雕塑;街边的垃圾桶上、花圃的围栏上描着琴键,农家小院外墙上画着音符;街道转角还能看到音乐主题鲜明的咖啡馆、文创小店。

这个冀中平原上人口不足千人的普通小村,为啥拥有这样的文艺气质?60岁的周窝村村民贾俊肖见证了小村的变化。

“1982年,我嫁到周窝村时,大部分人都在种地。”看起来就是个普通农妇的贾俊肖,近几年有个雅好——吹萨克斯,还跟着村里的农民乐队一起演出。说起这事,她腼腆地一笑:“做了一辈子乐器,到老了自己也玩起来了。”

贾俊肖与音乐结缘,还得从1989年村里办起乐器配件厂说起。那年,在天津管乐厂制作零配件的武强人陈学孔回到家乡,想自己开个乐器配件厂。也是那时,周窝村水暖管配件厂负责人周国芳因市场竞争激烈,正在谋划转型发展新项目。

一个有技术、有想法,一个有厂房、有设备,陈学孔与周国芳谈到了一起。1989年夏天,武强县通达乐器厂挂牌成立。短短两三年时间,这个乡村小厂从做配件发展到生产第一支单簧管,手握锄头的农民也能做出西洋乐器,这成为当地一件新鲜事。

贾俊肖、范玉泉夫妇跟村里很多人一样,成为乐器厂工人。“以前从没见过乐器,第一次看到配件时,都不知道用在什么地方。”在工厂技术师傅手把手传授下,范玉泉逐渐成为乐器制作技术能手,退休后还被返聘。现在,老两口每年的退休金和工资加起来有八九万元,日子过得很幸福。

经过几十年发展,从制作配件到生产成品,从给大厂代工到自创品牌,当年的通达乐器厂已更名为金音乐器集团,可以生产木管、铜管、提琴、吉他等多系列100多种规格的乐器产品,产能达到年产各类西洋管乐器100多万支,其中85%以上的产品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金音乐器集团带动下,武强县目前有乐器生产及加工配套企业近百家,文化创意小微企业百余家,从业人员达3000多人,促进了当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带动了周边贫困村贫困户脱贫。

面对这样的成绩,周窝人并没有止步,开始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2012年,武强县依托乐器产业优势,引进北京璐德文化公司,改造周窝村水、电、路、暖等基础设施,并按照“一门一景、一户一品、体现灵性、各具特色”原则,包装改造具有创意特色的民宿、咖啡屋、乐器体验馆等院落近百套,并新建了周窝音乐体验中心、世界乐器博物馆等场馆及24套高端民宿,将周窝村全力打造为集吃、住、行、游、购、娱功能于一体的特色音乐小镇。

“一个普通小村庄里,坐落着全国最大的西洋管乐器生产企业,如果能实现从乐器制作到乐器产业的转型提升,这里将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音乐小镇。”周窝音乐小镇创始人董玉戈告诉经济日报记者,根据周窝的优势,她梳理出与乐器生产相关联的产业发展链条,定位在3个关键词上:音乐文化、教育产业、文旅文创。

为此,周窝村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由单一从事乐器生产,转向从事音乐教育培训、音乐体验创作、音乐节目制作、音乐纪念品开发、音乐演艺活动、音乐休闲养生等多种业态。几年时间,周窝村吸引游客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过亿元,昔日的乐器工厂延展成为独特的音乐小镇。

2018年,周窝音乐小镇引进北大青鸟文化产业集团,合力打造青鸟璐德国际音乐教育产业园。小镇每年投资1000余万元,扶持音乐人创作、大学生创业、演奏家研学交流,打造了小提琴体验工坊、DIY吉他制作等多个创客孵化器,吸引了国内外众多艺术家、青年人低成本进入周窝音乐小镇创新创业。

“音乐不仅增加了大家的收入,还开拓了村民的视野。旺季时,村里每天都有几千名游客。”周窝村党支部书记周其海告诉记者,如今的周窝村,村民年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人人参与音乐产业,人人爱好音乐艺术,人人享受音乐红利。

在小镇的一面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因为音乐,任何冷僻之地,都可以繁花似锦。”周窝村,这个传统的小村庄,已然成为音乐繁华之地。

相关阅读

评论

新闻排行榜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