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游客您好
第三方账号登陆
首页 专家视角 查看文章

专访贵州省黔西南州委副书记、州长杨永英:以全面脱贫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来源:人民论坛网
发布时期:2020-11-5 12:20
阅读:1193 回复:0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和底线目标,全国范围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为深入总结宣传我国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创新实践与经验意义,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推出“新时代决胜脱贫奔康”专题报道系列访谈。贵州省黔西南州委副书记、州长杨永英就黔西南州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着重解决了哪些民生问题,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稳定脱贫,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建立完备的脱贫攻坚机制,形成高效的扶贫开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等话题接受了人民论坛记者的访谈。

人民论坛:黔西南位于滇桂黔石漠化连片地区的核心区域,全州有7个国家级贫困县,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通过这几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践创新,您觉得黔西南州建立了哪些完备的脱贫攻坚机制,形成高效的扶贫开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杨永英:近年来,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把脱贫攻坚当作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结合全州贫困状况,不断探索形成具有黔西南州特色的脱贫攻坚战法,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落细落小落实,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效,2016年至2019年,累计减贫43.54万人,全州贫困发生率从13.75%下降至1.14%。

第一,调整优化脱贫攻坚指挥体系,构建扶贫开发高效作战格局。坚持“五级书记”抓扶贫,不断优化提升州级脱贫攻坚指挥体系,着力构建大决战指挥系统。一是“一把手”挂帅作战。实行州县乡三级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脱贫攻坚“双组长”负责制,不断健全县委“抓乡促村”责任制,实行脱贫攻坚“下抓两级”“下考两级”制度,确保重心不变、力度不减,坚决做到逢会必讲脱贫攻坚、调研必抓脱贫攻坚、议事必议脱贫攻坚。二是优化重组联动作战。州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整合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州扶贫开发办公室、州东西部扶贫协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职责,实行“四办”合一、合署办公,有效提高统筹调度效率。由州政府分管扶贫和农业农村工作的副州长兼任州扶贫办主任,推动州县乡三级扶贫系统抓具体、抓深入。三是组建专班分类作战。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等脱贫指标体系,成立18个工作专班,分类协同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确保统筹调度更精准、协调运转更高效、指挥作战更有力。四是聚焦力量尽锐出战。从全州选派县处级干部及业务骨干等组建“同心助攻团”“知行协力队”“百人护航战队”“科技先遣队”,对贫困发生率10%以上的村增派驻村干部,推行“任务在村、吃住在村、工作在村”机制,与脱贫主战地共同作战。五是“三位一体”综合督战。建立完善分级调度机制和指挥长督导机制,完善全州脱贫攻坚大决战督查考核办法、问责问效办法,实行州脱贫攻坚指挥部和州委组织部、州督查局“三位一体”综合督战考核机制。同时,纪委监委机关组建“督战队”,对脱贫攻坚重点任务事项挂牌督战,用铁一般的纪律倒逼任务落地落实。

第二,探索建立“四逐四准”工作机制,提升精准扶贫治理能力。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逐村逐户、逐人逐项去解决问题”的重要指示精神,探索建立常态化、制度化推进“四逐四准”工作机制,即“逐村逐户征求意见、逐人逐项精准措施”和“围绕精准找问题、突出精准搞调研、坚持精准定措施、确保精准抓落实”,动态发现不足、解决问题、堵塞漏洞、补齐短板。一是建立目标任务“确认书”制度。采取县级报、州级审、县级认、州级定的方式,确定工作目标任务,由各地党政一把手签订“确认书”予以明确,并通过加强综合评估验收、实行末位淘汰等制度机制,倒逼工作扎实推进、快速落实、按时交账。其中最为突出是,在目标任务确认书制度的推动下,全州33.85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提前完成。二是聚焦短板推进问题整改常态化。突出强化问题导向,在脱贫攻坚实战中建立完善滚动排查问题、包保解决问题、合力攻克问题系列机制。从2018年起,以“四场硬仗”“五个专项治理”“四个聚焦”等方面存在的工作问题为重点,结合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以及巡视巡察、督导检查、审计监督、自查自纠等发现的问题,在全州打响脱贫攻坚“问题歼灭战”,围绕“精准”二字滚动式、常态化排查问题,并建立问题台账,逐一明确解决问题的责任人、责任单位、整改时限等要求,动态消除各类问题。三是创新设置“两补两看”窗口期。以“主动暴露问题、不予追究责任”为原则,在规定时限设置“窗口期”,部署开展补功课补短板、看措施看成效“两补两看”工作,深入查找“两不愁三保障”等领域突出问题,县(市、新区)和州直部门同步建立“双台账”、落实“双销号”、压实“双责任”。在查找问题过程中,采取帮助推动、督促指导等方式,让县乡村干部打消顾虑、放下包袱,主动暴露问题,做到问题早发现、早研究、早施策、早解决,实现了从不愿提及问题到主动暴露问题、从害怕担责问责到自觉履职尽责、从工作“一般化、过得去”到确保“质量高、成色足”的“三个转变”。四是建立“八个一”巩固提升机制。在抓实“窗口期”工作基础上,以“八个一”(再开展一次全面回头看、再开展一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再开展一次“两业”全覆盖普查、再开展一次资料手续清理完善工作、再开展一次村庄环境整治、再开展一次全面交叉检查及预评估、再开展一次干部履职情况跟踪评估、再开展一次更深入的感恩教育)为主要内容,开展新一轮“四逐四准”,致力于全面查缺补漏、精准抛光打磨、持续巩固提升。五是建立一线干部清单化管理制度。对结对帮扶干部、网格员,村(居、社区)脱贫攻坚指挥所指挥长、第一书记、支书、主任等一线扶贫干部明确了20条工作清单、21条责任清单,切实将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第三,建立预防返贫“四险一金”制度,构建高质量脱贫保障体系。针对易贫群体存在返贫致贫风险问题,我州不断完善“四险一金”制度,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农调扶贫险”织牢产业收入“保底网”。州级财政、县级财政、农业主体按3∶6∶1比例承担保费,遭遇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等情况时,保障年亩产值坝区不低于8500元、其他区域不低于2000元。二是建立“新市民就业险”织牢稳定就业“保障网”。州县财政为全部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购买该险种,提高失业保障能力。截至目前,已对疫情影响未能正常返岗就业的保险对象及时赔付43.69万元。三是建立“新市民安居险”织牢意外事故“补损网”。州县财政为全部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购买该险种,保险对象因意外死亡、意外伤残、疾病死亡、家庭财产因灾受损及被盗抢等遭受损失的最高可获赔付32万元。四是建立“防贫扶助险”织牢全面阻贫“防护网”。州级财政为全部建档立卡欠稳脱贫户和处于贫困边缘的非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购买该险种,防止因病、因学、因灾、因案等原因返贫致贫。五是建立“农民扶助金”织牢稳定脱贫“兜底网”。构建州、县、乡三级农民扶助组织机构,划定“防贫监测线”“防贫扶助线”,州县两级筹集1亿元资金建立扶助金,对经基本医疗保障、教育资助、民政兜底后仍可能返贫致贫的及时予以帮扶。

人民论坛:“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黔西南州在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上着重解决了哪些民生问题,有什么具体成效?

杨永英:自2015年11月召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解决不愁吃、不愁穿的基础上,聚焦教育医疗住房饮水“3+1”保障目标,成立工作专班,出台系列工作方案,统筹解决“3+1”保障突出问题,办成、办好、办实一批民生实事。

一是扎实抓好义务教育保障。深入实施“教育立州”战略,大力推进教育脱贫攻坚行动,不漏一户一人落实教育扶贫政策措施,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阻断贫困代际传递。2016年以来,累计下达教育资助资金20.61亿元,资助学生124.63万人(次),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全部清零。同时,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适龄学生的就学接转衔接,在全州3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新建、改扩建配套学校74所,确保搬迁户子女全覆盖、零门槛、无障碍入园入学。

二是扎实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大力推进健康扶贫工程,认真落实“健康扶贫医疗保障救助”政策,全面完成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计划,实施新一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认真做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工作,对4类慢性病严格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实参保个人缴费财政资助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际参保率100%,个人缴费财政资助实现全覆盖,实现贫困人口动态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大病统筹应治尽治。8个县(市)均有1所二级以上县级公立医院,99个乡镇均有卫生院,1007个行政村共有达标卫生室125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建成医疗卫生服务机构57个。全州家庭医生签约(常住人口)120万人,实现应签尽签。

三是扎实抓好住房安全保障。深入实施农村住房保障行动,按照省统一制定的危房评定标准,全方位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对象排查,全覆盖推进农村老旧住房透风漏雨专项整治。同时,密切关注雨情、水情、灾情,对住房安全保障实施动态监测,抓好安全评定工作,确保不漏一户,州级及兴仁市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荣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激励。全州累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33.29万户,惠及农村群众120万余人,占全州农业总户数的三分之一。

四是扎实抓好饮水安全保障。紧扣脱贫攻坚饮水安全标准,扎实开展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攻坚决战行动。在如期完成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推进饮水安全提升工程,深入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加强河流湖库联通互动调配,增强蓄水保水供水能力,抓好管网设施建设,打通供水“最后一公里”,确保水源充足、供水畅通。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市州有大型水库、县县有中型水库”目标;累计解决239.45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42万人;全州自来水普及率从2015年的70%提高到2020年的96.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5个百分点。

五是扎实抓好稳岗就业保障。坚持“外输、内拓”推进就业扶贫。今年以来,为严防因疫情等因素导致失业减收,我州以“外输、内拓”两手抓为工作思路,大力推进返岗、拓岗、稳岗各项工作,就业扶贫实现量和质的同步提升。一是千方百计抓返岗。及时制定实施“一强三保四体系”18条措施、就业扶贫全覆盖攻坚行动计划28条措施、资金保障8条措施,通过开通“返岗就业直通车”等方式,有组织地促进外出务工返乡人员返岗,促进34.85万人顺利返岗就业及新增外出就业。二是千方百计抓拓岗。在大力促进返岗的同时,我州积极挖掘州内岗位资源,从一、二、三产发展及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建设中挖掘了3.43万个岗位,鼓励和引导州内外企业建成就业扶贫车间157个,吸纳就业9070人;针对劳动能力弱或暂时不能外出的贫困劳动力、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等就业困难人员,结合实际开发公共服务岗位20386个进行过渡安置和兜底保障,确保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中有就业能力、条件的在回来3天内重新就业。(截至目前,全州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累计12171人,有就业能力、条件的11855人已解决就业,对暂无就业能力、条件的316人(生病、妊娠、哺乳等原因暂时不能就业)持续跟踪服务,确保其家庭已就业人员稳定就业,确保其本人能够就业时及时就业,动态消除有劳动力家庭“零就业”)。三是千方百计抓稳岗。4月上旬,我州与宁波市政府、人社局和各区(市、县)三个层面对应签订了11份稳岗协议。5月中下旬,我州又与浙江东阳、金华、义乌、永康、广东深圳、惠州和福建晋江等3省7市签订了稳岗协议。同时,与宁波市共商出台相关政策,对在宁波稳定务工3个月以上的黔西南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每人每月额外发放1500多元稳岗补贴。我州现在宁波市务工劳动力17659人,2020年有组织输出到宁波就业贫困劳动力2661人。

六是扎实推进“新市民计划”。我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安置,建成3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其中住房79976套、674.7万平方米,提前完成33.85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6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搬迁人数占全省的六分之一,是全省搬迁人数最多的市州。为切实解决就业难、管理难、融入难等民生问题,我州按照省委、省政府“六个坚持”和“五个体系”部署,创新实施“新市民计划”,建立“1+13”政策体系,创新实施新市民居住证、农低保转城低保、新市民住房公积金、新市民居住区专项维修基金、新市民安居险、新市民就业保障、林地占补平衡、新市民居住区社会治理等10多项制度,不断筑牢新市民就业、就医、就学、社保等保障,实现了搬迁新市民与市民享有同等城市配套、同等公共服务、同等市民待遇。此外,我州积极推进“新市民计划”基本公共服务国家标准化专项试点。今年3月下旬,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将我州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计划”基本公共服务工作纳入国家标准化专项试点项目。我州研究制定了《黔西南州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计划”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专项试点实施方案》,聚焦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致力于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文体服务保障8个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工作中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做法,为国家制定、完善、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提供示范经验。

七是扎实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好基础设施建设硬仗,坚决补齐农村“组组通”公路(硬化路)短板,全州共建成“组组通”公路4696公里,30户及以上村民组实现硬化路,村组道路通畅率达100%,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县城通公交、乡(镇)通油路、村村通沥青(水泥)路、村村通客运。聚焦深度贫困村和30户以上自然村,加快推进4G网络全覆盖建设,在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精准施策、持续发力,建成通讯基站9032个,实现全州1007个行政村有线宽带全连接,1361个30户以上自然村寨4G网络全覆盖。

人民论坛:实现稳定脱贫,产业发展是关键。这些年来,黔西南州发展了哪些特色产业?产业扶贫如何才能做到真正脱贫、不返贫?

杨永英:发展产业是推动脱贫的长远之计、根本之策。我们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深刻的产业革命”决策部署,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高效农业园区、500亩坝区建设、品牌营销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用好“五步工作法”,落实产业革命“八要素”,实施“八大工程”(实施“退一进十”工程,落实产业选择;实施“四化培训工程”,落实农民培训;实施“三改四种”工程,落实技术服务;实施“合作社+”工程,落实组织方式;实施“金融支农”工程,落实资金筹措;实施农产品泉涌“十进”工程,落实产销对接;实施“五全促三变”工程,落实利益联结;实施“五带工程”,落实党建引领)和“五个百万亩工程”(100万亩蔬菜、100万亩精品水果、100万亩茶叶、100万亩中药材、100万亩特色粮食)。围绕“坝区调优、坡地调强”,重点推动茶叶、食用菌、精品果业、中药材、薏仁米、蔬菜、生态畜牧业、特色林业、生态渔业和烤烟十大产业高效发展,初步形成“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发展新格局,产业扶贫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农业产值从2015年的158.96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227.96亿元,年均增长17.25亿元。今年以来,我们充分发挥我州林业资源优势,计划2020年种植林下菌药11.33万亩,截至9月30日,已完成林下菌药种植10.72万亩,占全年目标任务的94.62%。

要推动贫困群众通过产业扶贫真正脱贫、不返贫,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产业选择要更准。产业选择是一项系统工程,对我们来说,关键是打好山地特色牌,做优绿色农产品。首先是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调动群众积极性进行产业布局;其次结合本地土壤、气候、生态、交通区位、农业配套设施等要素,找到特色和优势进行科学谋划;再者下足功夫研究市场需求,为产品销售奠定基础。我们选准蔬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生态家禽等特色优势产业,完善产业发展顶层设计,明确各产业牵头推进领导,以500亩以上坝区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以点带面推进产业扶贫。

第二,培训农民要更实。农民是振兴农村经济的主体,要在引导农民转变观念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我们通过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围绕选定的特色产业重点培训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不断提升扩规模、闯市场、树品牌的能力,让更多“庄稼汉”转变为“新农民”。

第三,技术服务要更优。技术服务极大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我们深入实施“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组织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群众提供产业发展的技术保障。依托“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培训基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及“田间学校”等,将科技推广与农村科技人才培训相结合,不断提升职业农民、农技干部、合作社员等人员的科技指导业务水平。

第四,资金筹措要更强。我们从“引活社会资金、盘活存量资金、用活新增资金”着手,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改变财政资金无偿补助的传统方式,撬动金融、社会资本等参与产业扶贫,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探索实施“农保贷”产业链融合发展创新项目,采取“资金池+保险+险资直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支农模式,解决农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第五,组织方式要更活。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是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前提。在生产组织方式创新上,我们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思路,推动龙头企业组建大企业集团,吸引省(境)外优强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力争实现100%的贫困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00%的贫困人口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100%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技术团队覆盖。

第六,产销对接要更畅。产销对接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我们聚焦“卖得掉、卖得快、卖得好、卖得俏”,加大农产品直销直供基地和田间批发市场建设,全力开拓州内州外“两大市场”,积极畅通线上线下“两个渠道”,充分发挥内培外引“两种手段”,实现以销定产、以产促销、产销衔接,确保农特产品卖得掉、卖出好价钱。要科学搭建冷链体系运营管理数据平台,实现货、车、库有机衔接,销售渠道更加畅通。

第七,利益联结要更紧。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有效释放农村社会生产力。要进一步明确企业、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中的份额,帮助贫困户稳定获得订单生产、劳动力务工、入股分红等收益,实现贫困群众持续增收。

第八,基层党建要更强。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选优配强村党组织班子,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合作社负责人等群体中培养发展党员。要持续开展“党员干部、能人产业大户与贫困户结对子”活动,激发农村创业能人、致富带头人和产业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让贫困户学有榜样、比有对象、干有方向,最大限度发挥示范效应。

人民论坛: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中央召开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要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那么,黔西南州将怎样才能做到以巩固和提升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呢?

杨永英:乡村振兴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也是解决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战略举措,是新时代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推进两大战略有效衔接,不仅仅是先后接续相继,更是从量变向质变的转型,既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培育长效脱贫机制,又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一,狠抓体制机制有效衔接。充分借鉴脱贫攻坚形成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保持四级书记一起抓、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责任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估体系在内的制度体系。建立防范返贫和新生贫困、解决次生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巩固脱贫成果长效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抓好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技能培训、基层组织等重点工作。建立统筹协调机制,统筹推进规划编制、政策制定、项目实施等重要事项,提高财政、土地、人才、金融等工作协同性,构筑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体制机制。

第二,狠抓编制规划有效衔接。制定符合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短期过渡计划,将脱贫后待完成的任务、工程、项目等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或实施方案,强化接续支持,发挥长效作用。在统筹制定“十四五”规划过程中,衔接好各专项和行业规划,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注重保持乡土风貌,科学编制州县乡三级振兴规划,切实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第三,狠抓政策规定有效衔接。加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政策统筹衔接,强化向上对接汇报,分类确定需要取消的、接续的、完善的政策,研究现行倾斜性支持政策的延续时限与脱钩方法,注重总结梳理脱贫攻坚中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工作重心转向解决相对贫困,扶贫工作方式由集中作战转向常态推进,转变政策供给方式,促进相关政策向常规性、普惠性和长效性转变,强化脱贫攻坚政策与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衔接,均衡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强化土地、产业、金融等政策供给,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第四,狠抓实现路径有效衔接。把脱贫攻坚的产业扶贫、人才帮扶、文化扶贫、生态扶贫、党建扶贫,与乡村振兴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相衔接。将产业振兴作为基础,巩固提升农村产业革命成果,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繁荣;将人才振兴作为支撑,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位,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将文化振兴作为灵魂,加快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将生态振兴作为根本,探索绿色发展之路,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将组织振兴作为保障,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正确航向。

相关阅读

评论

新闻排行榜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