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产业振兴,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为指导,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农业现代化与小农经济发展的关系、脱贫攻坚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当前,从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的实践看,出现了一些典型模式值得总结和思考。
(一)传统产业升级型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以小规模分散农户家庭经营为主,小农户家庭经营受制于耕地规模小,地块破碎,市场风险较大,经营效益不高。推动传统种养业转型升级,根本在于改变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通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形式,打破小农户分散且相互割裂的经营格局,激活土地的要素属性,实现土地、资本、技术、人工等要素的集约化、组织化,推动提高传统种养业的经营效益。农业规模经营的形式因地因时制宜,或是以土地要素规模集中(地块整理、经营权流转)为主,或以服务规模集中经营为主,或是以产业集聚规模经营为主。例如,江苏射阳从土地平整入手,推广联耕联种的经营模式,促进小麦规模生产经营与提质增效;四川崇州以土地股份合作制为基础推进地块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水稻产业优质化发展。尽管形式不同,但农业规模经营的本质都在于实现主体的分工合作、促进要素的有效利用、推动技术创新与管理水平提升。农业规模经营多种不同实践形式均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社会化服务嵌入到农业规模经营活动中,有力地促进了小农户与大农业的有机衔接,成为推动传统种养业经营方式转变与效益提高的重要途径。
(二)特色产业带动型
特色产业以“特”制胜,利用当地所特有的资源、要素、环境、人文或生态等有利条件,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我国幅员辽阔,农业资源条件丰富且差异明显,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具有非常优越的基础条件。从实践探索看,目前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已经成为各地规划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很多地方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重要的产业基础。例如,湖南省益阳市原有297个贫困村,这些贫困村虽然地理位置偏僻,但大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较好,近些年来,益阳市政府从各贫困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发展了安化黑茶、南县小龙虾、沅江芦笋、大通湖大闸蟹、桃江竹制品、赫山有机大米、资阳槟榔等一批区域性特色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名片,带动了贫困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和推广特色产业一定要尊重农民意愿,坚决防止强行上项目;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防止出现“一窝蜂齐发展”,最后出现“菜贱伤农”的悲剧。
(三)功能拓展优化型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需求不断升级,人们对自然观光、休闲旅游、体验式消费的需求日益增多。乡村良好的生态、古朴的风貌、慢节奏的生活,成为了城里人减压放松的好去处。各地涌现出农家乐、城郊游、农业公园、田园综合体等农旅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形成了庄园式休闲农业、园林式景观农业、体验式休闲农业等产业模式。例如,陕西咸阳袁家村依托机具关中传统特色的老建筑、老作坊、老物件,大力发展关中风情农家乐、小吃街,成为享誉全国的关中印象体验地。农旅结合的产业模式,一方面带动乡村地区农产品实现了地产地销,产销直接,提升了农业本身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帮助农民获得了服务性与经营性收入,促进了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农业农村多功能性,促使农业跳出产品范畴,促使农村跳出产地范畴,大大丰富了乡村农业的价值内涵,为乡村产业振兴打开了新的空间。
(四)品牌创建引领型
农业品牌创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手段。创建农业品牌,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新型职业农民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核心,实施标准化生产、精细化运作、产业化经营,最大限度实现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持久的优质保障。
(五)新产业新业态辐射型
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路径。目前我国乡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产业新业态主要得益于信息技术与要素的创新组合,内容主要包括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意文化、共享农庄、康养生态等多种类型。这些新产业新业态的出现,与先进生产力相结合,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不仅繁荣了当地农村经济,而且促进了资金、技术、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从城市向农村的回流。例如,浙江温州西岙村原是当地的贫困村,现在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富裕的缘起就是返乡大学生的探索与带动,由于抓住了互联网经济的浪潮,不少农民变成了创业农民和产业农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为促进乡村新型产业发育,西岙村还成立了电商行业特色党小组,为村民举办各类电商知识培训等,化解行业矛盾,努力做到“群里能解决的问题就在群里解决”。2017年,全村网络累计交易额超2亿元,户均收入超20万元。
乡村产业振兴不仅仅是农业振兴,而是各种产业各种行业全面振兴、百花齐放。随着要素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互融互促发展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乡村产业类型已非单一的农业产业,而是“互联网+”的三产融合与六次产业的振兴,是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的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