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内外情势剧变之际,国内国际“双循环”成为中国战略转向的一个显著标志。其中,为什么要搞内循环、怎么搞内循环、如何处理内循环与外循环以及国际经济体系的关系等问题,尤其引人猜想。
日前,黄奇帆出席“中国经济发展与信用建设论坛”并作了《疫情下的世界经济趋势和中国经济的双循环》主题演讲,他认为:在过去十多年出口遭遇天花板、贸易摩擦增多、劳动力紧张、比较优势减弱、环保成本上升等五大压力下,中国走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道路,不仅是因为脱钩倒逼或疫情下的产业链困局倒逼,而是更深层次改革和更高层次开放的必然路径。他认为,单靠外向型经济支撑不起强国战略,当今发达国家没有一个靠外向型经济成为强国,而是把内需作为一个磁铁,吸引天下各国与之相关联,由此奠定国家强大的基础。
他提出四条建议:首先是把创新作为内循环的重要载体,尤其要弥补创新的薄弱环节;二是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会,把“新基建”搞上去;三是挖掘传承产业的新发展空间;四是解决社会内循环的消费能力的问题。他特别指出,中国还有六亿低收入人群,主要是农民。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只占全年收入3%,40年都没变,这是农民穷的基础性原因。如果能让其财产性收入从3%变成30%,不仅农民的收入会有巨大提高,也对中国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五种压力与内循环的必然性
5月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内循环为主的战略,这个战略对中国影响深远。
中国可以这么说,从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是经过了近30年的外循环为主的战略,然后到了2010年以后逐渐开始往内循环为主的方向转。
2010年前后,中国工业产值成了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2012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成了世界第一。所以我们GDP第二,工业和进出口贸易的第一都是在2010年前后形成的。
但是就在这个阶段,世界对我们的外向型经济形成了五种压力、五个坐标面的变化:
第一个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经济进入了衰退期,我们的出口碰上了天花板。
第二,从2006-2015年,10年WTO里各种贸易纠纷案件1/3是跟中国打的,因为中国的出口突飞猛进,等于占领别的国家的市场,所以摩擦不断。
但这个摩擦,和美国现在和我们搞贸易摩擦是两回事,那属于WTO常规的经济次序里产生的摩擦。
第三,从2012年以后中国的劳动力边界条件变化了。
2012年以后中国每年退休的人达到了1500万,每年新增的劳动力每年1200多万,实际上每年要少掉200多万劳动力。整个的劳动力成本提高了,这几年劳动力成本提高一倍以上。
5年来少掉1000多万劳动力,为什么大家没有感觉劳动力普遍的紧张?因为经济下行了,从11、12的增长率现在到了6,去年是5.9,降一个百分点涉及200万人就业,降了5个点就有1000多万人就业岗位没了。
但是那时候正好需求上劳动力供给上少了1000多万,两边是平衡的,这本身就说明了劳动力少了以后经济要下行的。
第四,中国在这样的大工业发展中,油电煤气运包括城市土地成本都提高了很多,比较优势开始减弱。
第五,生态环保的压力增加,对环保的治理成本也大大提高。
面对这些变化,中央审时度势,从2013年提出了新常态,2014、2015年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了过去以出口拉动为主的状态,转化为供给平衡的状态,多余的供给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
这一套循环措施出来以后已经把中国的经济其实就在往内循环方向走了。
所以2019年中国GDP100万亿,中国的进出口折算人民币32万亿,所以中国经济的外向度从2006年的64降到了32,这说明其实在十八大以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已经转了一个弯,从外循环为主逐渐变成外循环、内循环双循环。
这次在疫情下,在美国脱钩的压力下,我们推出内循环为主体、双循环格局,是个顺理成章的事。
它不仅仅是因为脱钩倒逼的,也不仅仅是疫情下支离破碎的产业链倒逼的,而是中国的强国战略,是中国更深层次改革、更高层次开放的必然路径。
外向型经济支撑不起强国战略
当今发达国家没有一个靠外向型经济成为强国的,而是把内需作为一个磁铁,吸引天下的各个国家和他发生关系,由此奠定强国基础。
美国去年GDP总量是21.5万亿美元,外向度只是GDP的19.5%,20%都不到,美国过去十几年一直维持这个平衡的比例。
强国不是以拼命的出口去占领市场成为强国的,恰恰是以全球都跟他做贸易,东西卖给他,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的进口国,中国在进口方面是第二,出口方面我们是第一。
再看欧盟,欧洲这个22个国家每个国家单独算的话,进出口的外向度都是每个国家GDP的60%。
但是,当欧共体变成一体化,如果你把欧洲这20个国家在申根协议范围内互相交易的都算内循环,欧洲20个国家整体出口到全世界其他地方的,这么算的话,欧洲的进出口占欧洲的GDP就是22%。
日本在外向度蒸蒸日上的时候,正好是他从50年代战败国重振旗鼓,在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推动下,他以出口利国带动发展,但外向度发展到了GDP50%以后,日本也开始转向内,现在它的外向度是25%左右。
讲这段的意思,强国战略不是外向度极高的情况下形成的。
现阶段中国经济外向度还比较高,但今后的二三十年中国会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这个意义上讲强国之路,内循环为主、双循环,不是在闭关锁国情况下的内循环,而是开放条件下的内循环为主,是以内循环来支撑开放,这是总的概念。
内循环对中国经济的五大好处
内循环会对中国经济今后十年、二十年带来什么好处呢?至少五条:
第一,内循环下经济效益质量会提高。
大家知道加工贸易大进大出,如果有1000亿的产值出口的话,你产生的GDP只有12%左右,因为80%的零部件从国外进来,你赚的就是零部件进来以后的组装费劳务费,只占10%。
但是,这1000亿带动的是外国的80%,800亿外国的零部件企业的产值,这带动了外国的就业和外国的利润税收,但你自己的效益质量并不怎么高。
内循环下至少产值GDP会占到30%-33%,这就是内外循环的差距。
你要把两头在外的国际市场需要的产品,变成一头在内一头在外,零部件、原材料70%、80%本地造——本地造不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自己造,还是开放的,你把全世界能造零部件的最优秀的企业七八百个引过来,告诉他们我这有世界1/3五六千亿的市场,你到这来这个市场就是你的。
这样七八百个外资企业都在你的城市100平方公里半小时、一小时的半径内齐聚,形成开放、国际化的产业链集群,但是垂直整合一体化放在国内。这样,这些零部件的税收、劳动力带动的都是我们国家的,这是第一条。
第二国民经济更安全,这也不言而喻。
如果两头在外、大量依靠外国的进口,一旦有经济危机、有地质灾害或者社会灾难,总之一个企业停了,哪怕其他100个企业都是好的,少了这1%,产品也做不出来。
相关阅读